2231
需用时 04:27
侏罗纪、爱吃人?《巨齿鲨》可能真的不懂巨齿鲨

|· 本文来自“我是科学家”·|

(作者/廖俊棋)

今年与古生物相关的大片真不少,继《侏罗纪世界:殒落国度》后,《巨齿鲨》也在近日热映。《巨齿鲨》改编自史帝夫‧艾伦的同名小说——《深海侏罗纪》,虽然书名中提到了“侏罗纪”三字,但真实的巨齿鲨可能跟侏罗纪一点儿关系都没有……

《巨齿鲨》剧照。

侏罗纪:这个鲨锅我不背!

巨齿鲨(Carcharocles megalodon) 与令人闻风丧胆的大白鲨是近亲,但体型却比大白鲨大3~4倍。巨齿鲨光是一颗牙齿就能达到将近17厘米,先前估测它的一张嘴就有3,全长甚至可达30。尽管一些新研究认为早期估算有误,正确长度其实是在20米左右。但它仍是轻鬆凌驾于大白鲨之上的可怖巨型海洋猎食者。

巨齿鲨的“巨齿”Vs普通鲨鱼的牙齿。图片来源:Wikipedia

这种鲨鱼生存于古新世到更新世,化石则大多发现于中新世和上新世。其生存时代与恐龙存在的中生代最少有将近4、5000万年的差异,跟侏罗纪最少差了1亿2000万年左右。因此可知,这种鲨鱼跟侏罗纪和恐龙什么的一点都不沾边(大概单纯是因为侏罗纪公园太火了,导致很多厂商只要跟古生物相关的全部往”侏罗纪”丢了)!

《巨齿鲨》官方宣传中提到的“侏罗纪”可能只是“蹭热点”。

那么,侏罗纪有没有别的鲨鱼可以跟恐龙打照面的呢?别说,还真有。

鲨鱼的历史可以说非常古老了。目前能确认最早的鲨鱼则是泥盆纪早期约4亿900万年前的多里奥鲨(Doliodus)。

石炭纪是个鲨鱼的时代,一直到二叠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之前,海中有著大量而奇异的鲨鱼,像是雄性的肩部上方都有个类似小伞盖的奇怪棘刷构造的胸脊鲨(Stethacanthus)、牙口形状特殊的旋齿鲨(Helicoprion)等等。但它们大多在二叠纪末期的大灭绝事件中消失,没能挺到中生代见证恐龙掘起。

西莫利鲨类的胸脊鲨(Stethacanthus),头上顶着“小伞盖”。图片来源:Wikipedia

真正伴随恐龙度过中生代的就是弓鲛类(Hybodontiformes)以及包含现代的鲨鱼的新鲨类(Neoselachii)

弓鲛类起源于泥盆或石炭纪,在三叠纪变得多样化。它们的身体结构显示其游得不快,但偶尔能短距离衝刺,口中有不同形状的牙齿代表可以适应许多不同的食物,但与新鲨类不同的是,这种鲨鱼陪着恐龙们在白垩纪末期一起殉情了。

弓鲛类鲨鱼已随着恐龙一起灭绝了,如今只留下化石供人们想象它们当年的样子。图片来源:Wikipedia

鲨戮机器的掘起

见证过恐龙时代兴衰并一路进化至今的还属新鲨类了,它们起源于古生代的末期并在侏罗纪和白垩纪开始繁盛起来,合计有超过五百多种。

现代鲨鱼之所以能大量掘起与其强大的身体素质脱不了关系,新鲨类的成员的嘴能张得更开,并且出现带有锯齿的牙齿(一些早期得弓鲛则是带有3-5个细长齿尖的戟齿),这些构造让新鲨类能大口吃肉。而更大的脑容量以及敏感的嗅觉,加上由钙化软骨强化的脊束以及更强韧的肢带肌肉构造都让它们能游得更快并找到更多猎物。

巨齿鲨的“血盆大口”。图片来源:Wikipedia

吃货属性满点

此外,也有假说认为新鲨类的掘起其实是靠吃货的执著达成的。早期的鲨鱼其实已经具有高速且高效的捕食能力,但大多在近海捕食。随著硬骨鱼类和鱿鱼的多样化,远洋的资源越加丰富,这些美味让它们在白垩纪中期解锁了”极速远海猎食”的新能力。

甚至,晚白垩世的沧龙都可能因为行动迟缓成为某些大型鲨鱼的盘中飧。因此,《侏罗纪世界》中沧龙捕时鲨鱼的剧情在当年可能是反过来的。

《侏罗纪世界》中沧龙捕食鲨鱼的镜头。真实的情况可能正好相反。

巨齿鲨和大白鲨所在的鼠鲨家族,在中生代的祖先或是近亲也都有各自”杰出”的吃货迹象保留在化石纪录上。

比如:在日本福岛白垩纪晚期地层的一隻蛇颈龙中,就发现了白垩纪鼠鲨(Cretalamna)的87颗牙齿,其中还有5颗分别嵌在4块不同的骨头中。被猎杀的蛇颈龙有7米长,而这些鲨鱼平均只有1.5-4.2米,也许它们是被蛇颈龙尸体给吸引过来,但也可能是上演了一场白垩纪的海中猎杀。

白垩纪鼠鲨牙齿化石。图片来源:Wikipedia

另外的证据来自角鳞鲨(Squalicorax),也是一种已灭绝的鼠鲨,它们的牙齿被发现嵌入在各种动物的骨骼中——包括海龟、蛇颈龙、沧龙甚至是甲龙和鸭嘴龙,可谓是口福不浅。

它们食谱中的尸体都不曾看到伤口癒合痕迹,也许代表着没有生物能鲨口逃生,但也更可能的是这些动物本就是海面上的浮尸,吸引来偏好腐肉的鲨鱼大快朵颐一番。

角鳞鲨正准备享受死去的鸭嘴龙“大餐”。图片来源:Wikipedia

而电影中巨齿鲨的灭绝假说也跟”吃”脱不了关系——这种鲨鱼可能把鲸鱼做主要的食物,但随著两极的海水变冷,恒温动物的鲸鱼能躲到冷水中避难,但巨齿鲨却无法耐受冷水(这也是电影中巨齿鲨最初只能出没在海底热泉附近的原因吧),因此就逐渐饿死了。

真是“成也吃货,败也吃货”。

正在捕食鲸鱼的巨齿鲨图示。图片来源:Wikipedia

鲨鱼真的爱吃人吗?

从斯皮尔柏格的《大白鲨》到本次的《巨齿鲨》中都可以看到鲨鱼大啖人肉的场面,就好像它们很钟情人肉一样。这样的情节设置,可能会给人们带来很多对鲨鱼的误解和惧怕。

因为事实上,对于鲨鱼来说,脂肪比例很低的人类比起肥滋滋、油腻腻的海豹可要差远了,吃人肉其实一点也不划算。

脂肪丰厚的海豹才是大白鲨的“真爱”。图片来源:Wikipedia

所以,现实生活中鲨鱼攻击人类的事件其实很少发生。甚至有许多理论认为,鲨鱼之所以攻击人类,纯粹是因为把海面上游泳的人类看成海豹而误击而已。

根据美国的统计1959年到2010年被鲨鱼攻击致死的人仅有26人,而车祸每年带造成的死亡人数是35000人。

而且,与人类每年杀死并食用的鲨鱼数量相比,26这个数字可能真的不值一提了。

被割取“鱼翅”后抛尸海滩的鲨鱼们。图片来源:Wikipedia

小彩蛋

虽然说鲨鱼很少主动攻击人类,但万一你/你看起来就是比较美味,吸引鲨鱼时该怎么办呢?

第一步骤是保持冷静,绝对要紧盯著鲨鱼,确定它的动向,万一朝自己游过来,请试著以手或是棍棒将其驱离,若有刀具或鱼叉最好第一时间拿来驱赶,但千万不要使它流血,否则鲨鱼可能会情绪激昂或是呼朋引伴。

第二步骤是万一鲨鱼展开攻击了,千万不要逃跑,可以製造海水气泡吓唬它或是攻击它的眼睛或鳃,并趁隙逃到安全地点。

第三步骤是驱离鲨鱼后也不可以掉以轻心,它可能会突然回头趁你/你上岸时攻击。万一被咬伤即便在水裡也一定要试著立刻止血,失血过多是一般受到鲨鱼攻击的主要死因,而止血后伤口也容易化脓感染,即便脱逃了也一定要到医院治疗。

以上就是被鲨鱼攻击时保命的三步骤,但愿你不会用到……(编辑:小柒)

参考文献:

  1. 田中彰(2016)。美しき捕食者サメ図鑑。実業之日本社。
  2. Benton, M. J. (1997).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Vertebrate palaeontology /. Chapman & Hall.
  3. Gottfried, M. D., & Fordyce, R. E. (2001). An associated specimen of carcharodon angustidens (chondrichthyes, lamnidae) from the late oligocene of new zealand, with comments on carcharodon inter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 21(4), 730-739.
  4. Sansom I, Smith M, Smith M, et al. Chapter 10: The Ordovician radiation of vertebrates.[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2001.
  5. Miller, R. F., Cloutier, R., & Turner, S. (2003). The oldest articulated chondrichthyan from the early devonian period. Nature, 425(6957), 501-4.
  6. Lund R, Greenfest-Allen E, Grogan E D. Habitat and diversity of the Bear Gulch fish: Life in a 318 million year old marine Mississippian bay[J]. Palaeogeography Palaeoclimatology Palaeoecology, 2012, s 342–343(2):1-16.
  7. Pradel A, Langer M, Maisey J G, et al. Skull and brain of a 300-million-year-old chimaeroid fish revealed by synchrotron holotomography[J]. Proc Natl Acad Sci U S A, 2009, 106(13):5224-5228.
  8. Maisey, J. G. (2009). The spine-brush complex in symmoriiform sharks (chondrichthyes; symmoriiformes), with comments on dorsal fin modularity.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29(1), 14-24.
  9. Compagno, L. J. V., Dando, M., & Fowler, S. L. (2005). A field guide to the sharks of the world.
  10. Wilga, C. D., Motta, P. J., & Sanford, C. P. (2007). Evolution and ecology of feeding in elasmobranchs. Integrative & Comparative Biology, 47(1), 55-69.
  11. Thies, D., & Reif, W. E. (1985). Phylogeny and evolutionary ecology of mesozoic neoselachii. Neues Jahrbuch für Geologie und Paläontologie - Abhandlungen, 169(3), 333-361.
  12. Shimada, K. (2015). A remarkable case of a shark-bitten elasmosaurid plesiosaur: short communication. Journal of Vertebrate Paleontology,30(2), 592-597.
  13. Schwimmer, D. R., Stewart, J. D., & Williams, G. D. (1997). Scavenging by sharks of the genus squalicorax in the late cretaceous of north america. Palaios, 12(1), 71-83.
  14. Roesch, Ben S.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the Supposed Contemporary Existence of Carcharodon megalodon. The Cryptozoology Review. 1998, 3 (2): 14–24.

作者名片

The End

发布于2018-08-26,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恐龙杂志

果壳作者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