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物种日历
2389
需用时 04:46
大眼萌?眼睛比脑子还大你怕不怕!

世界上最大的鸟并不会飞,它们漫步在稀树草原上、沙漠中。它们就是普通鸵鸟Struthio camelus),平均有2个成年人重,高2~3米。

鸵鸟,世界上最大的鸟。图片:Stig Nygaard / wiki commons

说到鸵鸟大家就会想到非洲,其实,鸵鸟的历史分布地包括亚洲的阿拉伯半岛沙漠区域,但因为猎杀,1920-1930年左右彻底从亚洲区域消失了<你问澳洲鸵鸟又是什么?戳这看看>

今天,鸵鸟分布在非洲,在利比亚局部灭绝,澳大利亚和非洲的斯威士兰有引入的种群。图片:IUCNredlist

擅跑的鸵鸟才不会埋头

尽管不能飞,但鸵鸟拥有强大的陆地奔跑能力。它们是唯一一类只有两个脚趾的鸟,外侧的脚趾是秃的,只有靠内的一趾有爪。这个爪近10厘米长,粗大锋利,抓地力强,能帮助鸵鸟快速奔跑。

你可能没留意过鸵鸟的脚趾,它们只有两个脚趾,内侧一个有爪。图片:Muriel Hazan / Biosphoto

鸵鸟是陆地上两足奔跑最快的动物,有力的大长腿跨出一步就是3~5米,最高时速可以达到70千米,是,比我研究的熊猫(40千米/小时)速度快出近一倍。而且鸵鸟耐力十足,可以连续高速奔跑半个小时。

大长腿可不是白长的。图片:franswazz / tumblr.com

所以,当鸵鸟面对捕食者或是威胁的时候,大多会选择快速跑走如果逼到绝境就转身应战,强大的后肢杀伤力巨大,狮子挨上一踢都得丧命。有时鸵鸟会把身子压低,脖子放平,让自己隐藏起来。但要说鸵鸟把头埋起来,肯定是无稽之谈了——难道鸵鸟不要呼吸了?难道鸵鸟就等着头身分家?还是,在嘲笑鸵鸟头太小看不到?

“来打一架呀。”图片:Tony Heald / naturepl.com

鸵鸟的特殊着装

相比较可以飞行的鸟类,鸵鸟的翅膀格外小,但在它们高速奔跑时,可以辅助改变方向。由于鸵鸟丧失飞行能力,羽毛并不发达,羽枝上无小钩,因而不形成羽片,但羽毛也因此格外蓬松柔软

雄鸵鸟的求偶展示,可以看到它的羽毛和你常见的鸟儿不太一样,没有形成羽片。图片:berniedup / flickr

近看,雌鸟的羽毛是这样的。图片: Jean-Philippe Delobelle / Biosphoto

它们有着裸露的脖子和腿,方便在炎热时散热厚重的上衣则可以帮助夜间保暖,晚上席地而坐,腿被羽毛盖住,降低热量散失——因此,鸵鸟在昼夜温差极大的沙漠里,可以白天不被热晕、晚上不被冻坏。 

光溜溜的脖子,埋头喝水也不怕弄湿,真是方便。图片:Jean-Jacques Alcalay / Biosphoto

特别之处,还有……

在陆地生物中,鸵鸟还有着绝对尺寸最大的眼睛甚至大过了它们自己的脑子。为了避免风沙,当然还有迷人的、浓密的长睫毛,眨眼的频率只有一分钟一次。不过,当你听到鸵鸟的叫声,你会忘记它动人的眼神,因为最著名的鸵鸟叫声就像狮子吼叫一样,威力十足。

近看大眼睛。图片:Sebastián Henríquez Gárate

鸵鸟还有一个神奇的地方就是它们有丁丁。这为大部分鸟是没有的,在交配的时候,鸟儿们泄殖孔相互蹭一蹭,就完成了卵子和精子的会师。只有3%的鸟类有丁丁,你可能知道臭名昭著的、用螺旋状丁丁强迫交配的鸭子。

而且,鸵鸟让丁丁起作用的方式更加不同寻常,其他动物阴茎勃起的方式是充血,而鸵鸟、鸸鹋和鸭子则是通过淋巴液。这种机制初步被认为很有可能存在于所有鸟类的祖先中,而且是独立于爬行类演化而来的。 

鸵鸟经淋巴液充盈而勃起的丁丁。图片:P. L. R. Brennan & R. O. Prum

鸵鸟的家庭

根据亚种的不同,鸵鸟的配偶关系有所不同,但大部分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一群母鸵鸟中有个厉害的“管家婆”,交配产蛋最有优先权,下的蛋会占据窝的中心位置。而其他地位低的雌鸟则只能把蛋产在外围。权力大责任也大,孵蛋主要由地位高的雌鸟和雄鸟来,但因为一屁股坐下去,只能盖住最多20颗蛋,“妻子”可能把周边不是自己的蛋踢开不管。

鸵鸟夫妇和它们的蛋。图片:Stephen Downer / gettyimages.com

另外,因为雄鸟色黑、雌鸟色浅,雌雄鸟借助保护色轮班孵蛋:雌鸟负责白天,雄鸟负责晚间。

鸵鸟和人类交往了6万年

人类和鸵鸟的关系可以简单概括为“用与被用”,吃肉、用皮毛。古罗马的食谱中就有炖鸵鸟。再往前,人类与鸵鸟建立关系可以追溯到6万年前。在南非西开普省有个地方叫Diepkloof岩棚(岩棚是悬崖或断壁上比较浅的洞穴),在这里发现了人类最早期使用符号的证据。开始使用符号进行交流是人类行为现代性的重要标志,是用来区分现今人类和已灭绝的古人类谱系的重要特征。而这个证据,则是刻画在了鸵鸟壳上

2010年在Diepkloof岩棚发现的带有雕刻符号的鸵鸟蛋壳。上面有两种形式,平行线或是条带。图片:Texier et al. / PNAS(2010)

2010年,科学家们在Diepkloof发现了270片特殊的鸵鸟蛋壳碎片。虽然鸵鸟蛋壳在不同时期的地层都有发现,但带有雕刻符号的这种只在荷威森普特(Howiesons Poort)狩猎采集文明时期(约6万年前)的地层发现,而且延续了几千年。这些鸵鸟蛋被当作日常容器,有明显的象形绘画,代表着早期狩猎-采集生活。

鸵鸟蛋壳差不多2毫米厚(鸡蛋蛋壳0.3毫米),非常硬,能在这上面雕刻符号并作为容器,工具使用已经很了不得了。谁能想到,鸵鸟的一部分竟成了记录我们演化历史的关键印证

现在,鸵鸟分两个种了

鸵鸟在2014年正式划分成两个种,普通鸵鸟(Struthio camelus)和索马里鸵鸟S. molybdophanes)。原来后者只是普通鸵鸟的一个亚种,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脖子发蓝,最新的分子学研究确立其作为独立种的地位。

脖子发蓝的索马里鸵鸟。图片:Donna Brown / wiki commons

以往分类学主要依靠形态学,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很多原来物种或亚种的分类地位被重新确定,同时威胁程度也需要重新评估在IUCN红色名录,普通鸵鸟是无危(LC),索马里鸵鸟则被评估为易危(VU),威胁主要来自人类猎杀(作为食物、皮毛制品)、采集蛋(作为装饰、盛水容器或是教堂墓穴的装饰品)。

索马里鸵鸟,两雄一雌。图片:Gerard Lacz / www.flpa-images.co.uk

物种分类的更新对保护来说有时欢喜有时愁,其关键就是:现代分类学是否依据全面严格地研究,确定物种的地位。

对于遗传多样性的了解,有利于确定保护干预措施,比如是否该重引入,该引入的个体是否和野外种群相匹配,能带来复健;是否该在两个地区间建立廊道,保证种群间交流;对于集合种群,如何确定最关键的栖息地斑块来保证未来的持续增长……这些,都依赖于对于物种更准确的认知和分类。

小鸵鸟:“集合啦。”图片:pbsnature / tumblr.com

对此,严谨的研究过程要比发新种更重要,因为这会彻底改变宏观尺度物种保护的重要区域规划、栖息地连接性的确定以及种群数量的跟踪与评估,更重要的是,这会改变一个“物种”的命运。

而对于大众呢,保护重视好身边的所有野生动物最简单直接。因为不知道哪一天,你经常看到的一种鸟一只蛙就变成了新的物种,而很有可能,没过多久,它们就灭绝了。


最后,来欣赏一段动物园中雄鸵鸟低沉的叫声。来源:gggy1004 / Youtube

本文是物种日历第4年的第146篇文章,来自物种日历作者@李彬彬

喜欢她还可以关注

 Young 

 Conservationist 

id: libinbin52

分享全球保护前沿的苦乐与感触

日历娘の推荐

其实,物种的灭绝可能此刻就在发生。今天的第二篇文章将告诉你,上个世纪蛙儿子大量灭绝的元凶,正是——旅行。不要错过咯。

明晚物种日历大家聊将走进北京师范大学,这次我们聊动物园,热爱动物的你快<戳这里>去报名。



物种日历

微信号:GuokrPac

当岁月凝结成文明

当我遇见你

有话想说?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来留言吧

日历娘今日头像

驼鸟科 索马里鸵鸟


本文来自果壳网,欢迎转发,谢绝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The End

发布于2018-05-25,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