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坦桑尼亚,好奇的向导一上来就跟我探讨了一个高深的问题。为啥,有的香蕉花结果子,有的香蕉花不结果子呢?答案很简单,那些不结果的花朵是雄的啊。
香蕉的果实和花。图片:史军
大概是因为非洲的物产太丰富,坦桑兄弟根本不会在意那些不结果的香蕉花,把折下来的雄花随意丢弃了。但是在我们国家的西双版纳,当地的傣家人会把这些花朵聚集起来,变成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收集这些不结果的雄花,变成菜肴。图片:史军
只要在傣味餐厅里坐下,热情的傣族服务员就会向你介绍,“要不要来盘芭蕉花尝尝”,初到版纳的游客一定会怀疑自己的耳朵出了问题,你没听错,就是芭蕉花。上菜之后,顾虑全消,这道菜肴味道就像竹笋一样清甜,其间还泛着芭蕉的清香。或者是与红烧肉炖在一起,有点腌笃鲜的意思。这些吃的芭蕉花都是从何而来?怎么吃才好吃呢?看到这里,有些朋友是一头雾水,说好的芭蕉花,怎么又是香蕉,又是芭蕉?我们有必要先解释一下芭蕉究竟是什么。
在《中国植物志》里面记载了一种学名为芭蕉(Musa basjoo)的植物,这种植物叶片宽大,同时纤维也特别发达,所以八成是铁扇公主芭蕉扇的原料植物。不过可以肯定这不是水果摊上售卖的芭蕉,因为这种植物的种子有6-8毫米大,还有不规则突起。吃芭蕉时,吃到米粒大小的种子,这事大家都没有碰到过吧。芭蕉是典型的庭院观赏植物,如此金贵,要想吃到它们的花,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真芭蕉(Musa basjoo)。图片:itsnotworkitsgardening.com
这种观赏芭蕉的花。图片:Florum
我们通常说的芭蕉其实是香蕉的亲兄弟,它们是小果野蕉Musa acuminata(A染色体组)和野蕉Musa balbisiana(B染色体组)的杂交后代。这两种分布在亚洲的芭蕉科芭蕉属植物都是有种子的,而且种子一点都不比火龙果少,还要来的更硬,更大。一斤香蕉要吐出四两核肯定是不爽的。
小果野蕉。图片:SEINet
野蕉的果实,看看这密集的大种子。图片:Aktuality.sk
还好,小果野蕉和野蕉做了些让人类兴奋的事情。通过在自然条件下自交或者杂交,搞出了很多没有核(可育种子)的个体,这些个体被人们发现并栽培起来,于是就形成了庞大的食用蕉(香蕉和芭蕉)家族:

AAA组的卡文迪什植株和果实。左图:University of Reading Weblogs;右图:The Texas Riviera
芭蕉VS香蕉。图片:Instructables

一幅夏威夷的芭蕉海报,是的,品种数不胜数。图片:Lowyat.NET
除了以上这些组合,还有一些四倍体的AAAA、ABBB等组合,只是比较少见了。所以简单地以遗传学来分类,AAA就是正宗的香蕉了,如果其他都算芭蕉的话,那AAB、ABB、BBB则都是这个芭蕉圈的人士了。目前国内栽培的几乎都是AAA组合。下文中涉及到的芭蕉花,其实就是这些栽培芭蕉的花了。
芭蕉的花朵颇为显眼,不单单是因为它们个头特大,还因为它们的形态特殊。小芭蕉从一个没有张开的莲花花蕾一样的“花朵”不停涌出来。千万不要被芭蕉骗了,我们看到的紫红色的大花瓣,其实只是包裹花朵的苞片而已。真正的乳白色的花朵都藏在苞片里面呢。
野蕉的花,打开紫红色的苞片,真正的花才露出来。图片:JungleKey.fr
在芭蕉的同一个花序上有三种花,雄花和功能性的雌花,还有两性花,不过两性花非常少见而已。我们吃的芭蕉花其实只是芭蕉花序的雄性部分,而我们吃的芭蕉则是由雌花发育形成的。
雌花发育成果实。图片:Flickr
芭蕉的花序是典型的雌雄异熟的花序,在花序最初开放的时候,所有花都是功能性的雌性,这个时候的雌性芭蕉花序处于是接受花粉的状态,不断变成小芭蕉。直到有一天,雌花们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使命。这个时候,就切换到了雄性工作状态,开始释放花粉。
雄花散播花粉。图片:来源见水印
然而,这个传粉过程对于栽培香蕉和芭蕉来说,已经不重要了。这些农作物并不需要授粉,也可以结出香甜的果实。花序上那些后开的雄花就变得百无一用,能进入菜碟子已经是它们最好的归宿了。
先将外层干硬的苞片去掉,只保留幼嫩的白色芭蕉雄花(序),切碎,然后用食盐搓,再经清洗就可以炒成美味菜肴了。如果喜欢酸笋的味道,用芭蕉花和酸笋同时炒,那是再正宗不过的傣味菜肴了。又或者用红烧肉同芭蕉花来一起炖煮,也是美味一道。
芭蕉花红烧肉。图片:史军
雨林人家生活的智慧就是物尽其用,这又何尝不是大自然的智慧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