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警:本文含花虫子高清大图👇

每到夏秋时分,北方的朋友总能在臭椿树上看到一种会蹦的花虫子,很多人管它叫“椿蹦蹦”,它长得像蛾子但又没有鳞粉。你能看到它,却不一定能抓到它,虽然它不怎么动,也不会跑,但它会蹦。如果抓到了它,它会立马在你手里排出一滩透明的东西——在臭椿树下经常能看到它排出的晶莹剔透的油状物,摸一摸还很黏。

竖起翅膀的斑衣蜡蝉,它经常在受到惊吓时以这样的方式来吓跑天敌。图片:翦翳翎
这种花虫子叫做“斑衣蜡蝉”,随着它的主要寄主臭椿在城市绿化中应用得越来越多,这种小虫子在人们视野中出现的几率也越来越大。而那些油状物是它的便便,里面含有来自植物汁液的糖分,舔一舔的话,会发现它是甜的(日历娘:谁要舔啊!)。

展开翅膀,吓你一跳
斑衣蜡蝉是半翅目、蜡蝉科的一种昆虫,学名为Lycorma delicatula。它的身体表面覆盖有一层白色蜡质物,翅膀上还有很多斑纹,这是它名字的由来。古代人称呼它为“樗[chū]鸡”,“樗”指的就是臭椿树。
“一只灰不溜秋的虫子,不怎么爱动,当人靠近时,它又会突然跳起,亮出翅膀上的红色斑纹,吓人一跳”。这是很多人对斑衣蜡蝉的印象。斑衣蜡蝉成虫的头很小。它有一根长长的口器,口器被它藏在腹部下面,长度为体长的一半左右。它的口器是取食植物汁液的利器,称为刺吸式口器。它的头上有两个大复眼,而在复眼下还有一对红色的小圆球,那其实是它的触角。

红色小圆球为斑衣蜡蝉触角的梗节,鞭节则呈刚毛状长在小圆球上。图片:翦翳翎
斑衣蜡蝉的前翅是灰色的,上面有一些黑色的小圆斑,而后翅则是以红色为主。它的成虫按照外形,可以分成两个类型,一个类型前翅的颜色泛蓝,红色的后翅有蓝色斑纹,而另一个类型前翅是灰色,后翅有白色斑纹。还有一些斑衣蜡蝉,是介于两个类型之间的过渡色。一般来说,在自然环境中,“蓝色型”的斑衣蜡蝉较为少见,但我在云南大理观察到的结果,却是“蓝色型”多于“灰色型”。这种色型分化,可能会帮助它隐藏在不同环境中。

说去世就去世的恋爱
斑衣蜡蝉的性别不难区别,可以依据大小来判断:个体较大,腹部饱满的是雌性,腹部饱满是因为肚子里装满了卵。个体较小、腹部瘦弱的是雄性。也可以依据形态来区分:雌虫腹部末端有红色的结构,而雄性的对应结构则为黑色。

红色的部分为雌虫的产卵瓣,较为短粗。黑色的部分为雄虫的抱器,较为细长。图片:翦翳翎
斑衣蜡蝉属于不完全变态昆虫,也就是说,它的生活史里没有蛹的阶段,幼体直接发育为成虫,它的幼体称为“若虫”。斑衣蜡蝉的幼体和成体,外形和生活习惯相似,没有很大的差别,这样的不完全变态称为“渐变态”。
在秋天,雄虫会对雌虫跳起奇特的“舞蹈”求偶,交配后雄虫便会死去。而雌虫会将卵产在寄主植物的树干上,斑衣蜡蝉最常见的寄主植物就是臭椿,但有时它也会将卵产在石块上。成虫将一粒粒卵规整地排列在一起,并产生一些分泌物覆盖在卵上。起初这些分泌物是白色的,不久后就会变成灰色的海绵状物质,这种颜色跟树皮很接近,可以充当保护色。雌虫产完卵后不久就会死去。

斑衣蜡蝉卵。图片:翦翳翎
到了春季,气温上升后,斑衣蜡蝉若虫就会从卵里钻出来。它的若虫发育阶段要蜕四次皮,称为四个“龄期”。刚孵化时,它是白色的,之后会慢慢变黑。前三个龄期的斑衣蜡蝉若虫,身穿黑底白色波点装,蜕过第四次皮之后,就会换上鲜艳的红黑相间外套。

斑衣蜡蝉若虫,即将成熟时,换上鲜艳的红黑白三色外套。图片:翦翳翎
等到夏天的时候,斑衣蜡蝉若虫就会变为成虫,然后恋爱、交配、产卵,开始一个新的生命循环。

有时也会闯祸
虽然斑衣蜡蝉的生命很短暂,但它对人类的影响却很深远。斑衣蜡蝉是植食性昆虫,它一辈子都在用口器取食植物汁液。它的寄主植物很广泛,但主要集中在楝[liàn]科(Meliaceae)和苦木科(Simaroubaceae)的一些植物,它最喜欢吃的是臭椿属(Ailanthus)植物。这样一看,斑衣蜡蝉似乎没有多大的危害,除了作为行道树之外,臭椿并没有多少经济价值。
但是,当臭椿不够吃的时候,斑衣蜡蝉就不会挑食了。它最喜欢取食幼嫩植物,最常见的受害者就是葡萄。在北方的一些葡萄产区,斑衣蜡蝉的危害很大。它们吸食葡萄幼嫩枝条和叶片的汁液,常造成葡萄长势衰弱、叶片枯黄等,严重影响葡萄的生长和收成。除了葡萄,香椿、海棠、苹果、桃树、梨树等都会受到它的危害。

“灰色型”的斑衣蜡蝉,红色的下翅有白色斑纹。图片: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 Flickr
斑衣蜡蝉是我国原产的昆虫,几乎全国都有分布,但北方数量更多。这种小虫子在2014年入侵到了美国,开始祸害美国人民。更早以前,它还入侵到日本、韩国等地,深深困扰着当地人。
最常见且可操作的防治斑衣蜡蝉方法,是化学防治:在若虫大量出现的时期,喷洒农药“氯氟氰菊酯”。但这个方法效果不是很好,环境污染较大。
还有物理防治方法:避免在农田周围种植臭椿、苦楝树(Melia azedarach)等,因为这些植物是斑衣蜡蝉喜爱的寄主,在冬天寻找斑衣蜡蝉的卵块,然后毁掉。这些方法成本较高,效率也比较低。

成群聚集在植物上的斑衣蜡蝉若虫。图片:图片: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 Flickr

生物防治,借刀杀虫
还有用生物防治斑衣蜡蝉的方法:用斑衣蜡蝉的寄生昆虫去对付它。斑衣蜡蝉的捕食性天敌很多,比如各种捕食昆虫的鸟类,而它的寄生性天敌不多,最主要的是斑衣蜡蝉卵平腹小蜂(Anastatus orientalis)和斑衣蜡蝉螯蜂(Dryinus browni)。
斑衣蜡蝉卵平腹小蜂主要寄生斑衣蜡蝉的卵。它把自己的卵产入斑衣蜡蝉的卵内,蜂幼虫以斑衣蜡蝉的卵为食。成虫在夏初羽化,离开寄主卵块,寻找其它寄主。斑衣蜡蝉卵中的自然寄生率为20%~90%,平均为44%。这种小蜂有很高的利用价值,我们可以借助它和斑衣蜡蝉“作战”。
斑衣蜡蝉螯蜂主要寄生和捕食斑衣蜡蝉若虫。雄蜂几乎不进食,而雌蜂会捕食一龄和二龄的斑衣蜡蝉若虫。它抓到若虫后快速注入毒液,然后开始吸食若虫汁液,大概3分钟后就把若虫丢掉,而若虫一般在12个小时内就会死亡。

斑衣蜡蝉螯蜂幼虫,寄生在斑衣蜡蝉若虫身上。图片:翦翳翎
雌蜂还会寻找斑衣蜡蝉的一龄和二龄若虫,把卵产在斑衣蜡蝉背上。幼虫孵化出来,就会把头扎进斑衣蜡蝉若虫身体内取食,其余部分挂在外面。被寄生的斑衣蜡蝉依然能进食和活动,直到蜂幼虫发育成熟,离开寄主身体,来到地面上或树枝上结茧化蛹,倒霉的斑衣蜡蝉若虫才一命呜呼。
一只雌蜂为了取食体液,可以猎杀20多只斑衣蜡蝉若虫,它还会产下20多个后代,也就是20多只斑衣蜡蝉若虫被寄生而死。这种寄生蜂可以说是跟斑衣蜡蝉作战的“大杀器”了。
不过,我还是觉得,没必要对斑衣蜡蝉赶尽杀绝。如果不会造成危害,保存一些斑衣蜡蝉也无妨。毕竟它长得还是挺好看的,是单调的城市里亮丽的点缀。

斑衣蜡蝉。图片:U.S.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 / Flickr
半翅目的妖孽们
十七年蝉:美女出来玩吗
水黾:生活很累只想划水
茶翅蝽:香菜味儿的臭大姐
蝉除了吵,还有高颜值

还有什么
比显微镜下的世界,更让人着迷的吗
就像某种神奇的幻术
让一切毫不起眼的东西,变得精彩、细腻
比如下面这组照片:
蝴蝶的翅膀竟然印着一幅地图

天牛被一层多彩的草原覆盖着


吉丁虫是天生的现代派艺术家

这些照片出自英国摄影艺术家列文·比斯之手,是通过一种特殊的显微摄影技术,才能拍出如此精细的昆虫写真。

这样一张照片,可不是按一下快门那么简单。
要先把昆虫标本分为30个区域,用显微镜头分别拍摄。每只标本会产生8000多张照片,3周时间才能完成一张写真。


这些惊艳的写真收录在这本《牛津大学终极昆虫图鉴》中,现正于果壳商店独家首发!

书中的标本都是牛津大学自然史博物馆的馆藏,有些甚至历经了150多年的沧桑,下面这只蝽就是达尔文本人在1836年乘小猎犬号航行时采集的。



一口气看完书中所有昆虫写真,不但领略了那种令人惊异的美感,也能通过其中的解说探知昆虫外在背后的奥秘,也许这就是真正的见微知著了。
《牛津大学终极昆虫图鉴》
果壳商店全网独家首发
戳下图,6.9折带走


本文来自果壳,欢迎转发
如需转载请联系GuokrPac@guokr.com

戳原文
独家新书也能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