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过去的伤痛化作前进的力量”,这可不是毒鸡汤
想象这样一个场面:12岁时,你家搬家了。在那个人生地不熟的地方,你却偏偏遭受了校园霸凌。时至今日,当你回想起那段过往,你会怎么想?会觉得它是美好生活中突现的一段心酸往事,还是觉得它是一个有着圆满大结局的艰辛经历?你是否会考虑,也许正是这段痛苦的经历让你变得坚强,或是让你有机会遇到了人生中最铁的死党?

如果是你,你会怎么想?| Pixabay
你就是你自己的故事
讲述这个故事的方式似乎并不能改变你的身份,但怎样解读你的生活,怎样讲述生活的故事,会对你终将成为什么样的人产生深远的影响。
无论是否给予这些故事有意识的关注,它们都会在那儿,为我们的存在赋予意义,为我们的身份认同奠定基础。你就是你自己的故事。
最近,西华盛顿大学凯特·麦克莱恩(Kate McLean)领导的团队在《人格与社会心理学杂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中发表的论文写道:“我们拿来讲述自己的故事揭示了我们自己,构建了我们自己,在人生的旅途中支撑着我们。”

人生旅途中,故事支撑着我们 | Pxhere
尽管我们会不断修改我们的个人故事,但里面却包含了各种各样稳定的元素,能揭示我们内在固有的某些东西。一直都有研究在关注这个领域,而麦克莱恩团队的研究是其中最新的之一。
当故事成为人格的一部分
麦克莱恩的合作者之一,西北大学的人格领域研究专家、邻域先驱丹·P·麦克亚当斯(Dan P McAdams)在其开创性论文《生活故事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Life Stories)中解释了这一点:“人们在自我定义的生活故事上互不相同,在诸如性格等更传统的心理特征上也不相同,但这两种不同是是不一样的。”
自麦克亚当斯提出这一主张近二十年以来,已经积累了足够的证据来支持这样一种观点——除了目标和价值,以及性格特征以外,个人叙事(personal narrative)也反映了个性的稳定方面。(麦克亚当斯将自我的这三个方面称为“人格三位一体”)

除了目标、价值和性格特征外,个人叙事也反映了个性的稳定方面 | Pixabay
其他一些研究也说明了把个人叙事作为人格一部分的重要性,因为讲述个人故事的方式最终会对心理健康和整体幸福程度产生影响。例如文章一开始提到的那个校园霸凌的假设,如果你能记住其中的积极因素,那么你将更有可能在今后的生活中享受更大的幸福和满足感。
不仅如此,更加可能的是,改变个人叙事的风格和焦点或许能对我们有益。实际上,帮助人们以更具建设性的方式重新阐释他们的个人叙事,是所谓“叙事疗法”的基础。你现在能够讲出来的故事并不是你人生的最终版本,边讲述边修改你的故事,也许就会发生改变。

手中那本关于自己的书,不妨边讲边改 | Pxhere
属于你的人生故事风格
但是,用来讲述人生的风格究竟都有哪些呢?比如,在用传统方式描述人的性格特征时,我们从英语的数千个形容人性格的术语中,提炼出了所谓的“大五人格”(外倾性、尽责性、神经质性、开放性和随和性),这几个术语互相结合,能尽量捕捉到每一个人的本质。
与之相似地,人生故事也有类似的几种主要特征可以“对号入座”。他们一开始总结出了一个长长的特征列表,而为了提炼出最具意义的生活故事特征,麦克莱恩和她的团队进行了三项研究,涉及近1000名志愿者。每个人都提供了他们生活中特定的故事片段或是能总结他们一生的概括性故事。在对这些故事进行了彻底的分析和编码后,麦克莱恩和同事认为讲述人生故事的特征可以被总结为“三大”。
第一大是“动机性和情感主题”,着眼于叙述者表达的自主性和与他人的联系有多少,故事整体上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以及它们最终是一手好牌变糟糕了(比如把那个霸凌的例子看作毁了一切的万恶之源),还是在不尽人意的条件下创造出了圆满大结局(比如把被霸凌的经验积极地运用起来)。
第二大是“自传式推理”,即对故事中的经历进行了多少反思,在发生的事情中找到意义,并辨别出关键事件与已经改变和未改变的方式之间的联系。
最后,第三大是“结构”,也就是根据时间线、事实和背景而言,我们的故事能从多大程度上说得通。
只有在一段时间内表现出具有一定意义的稳定性的个人叙事才能判定为像人格那样的“特征”。(类似于性格特征的稳定性)
最近的研究表明情况确实如此。埃默里大学的罗宾•菲伍什(Robyn Fivush)及其同事要求近100名成年志愿者在接受采访时讲述他们的生活故事,并在四年后要求他们再次讲述自己的故事。

图 | Pixabay
重要的是,研究人员发现志愿者故事的“连贯性”在研究期间表现出了稳定性。“人们讲述自传式叙事的方式反映了个体差异的一个稳定方面,”菲伍什及其团队总结道。
这一最新结果是对近来类似研究的补充,比如有研究表明个人故事的事件内容从青春期开始获得“稳定”这一元素,并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愈发稳定;也有研究称年轻人故事中,意义化历程(即把不好的经历讲述成积极的)和污染化历程(即把好的经历讲述为消极的)的相对频率在几年中显示出了一定程度的稳定性。

个人故事从青春期开始逐渐稳定 | Pixabay
也就是说,虽然这些故事的频率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但在第一次讲述时讲出更多某种历程的参与者,在三年后的第二次讲述中往往也会讲出类似的历程。
想幸福?多讲积极的故事吧!
人生故事反映了人格的某个稳定、重要的方面,这一结论可能对我们有着重要影响。几年前,富兰克林欧林学院的乔纳森·阿德勒(Jonathan Adler)和他的合作者,包括蒙特利尔魁北克大学的伊丽安·乌勒(Iliane Houle)在内,回顾了之前对人生故事的30项调查,发现有几个方面都与幸福有关。
在提升生活满足感和心理健康水平上,基于西方社会样本的研究指出,越是讲述积极的故事,故事中越是充满有意义的元素,人往往就越能享有幸福。比如当你丢了工作,却得以开辟了一条你更喜欢的新职业道路。

越是讲述积极的故事,就越幸福 | Pxhere
此外,在故事中展现出更强的主人公意识、和他人进行更有意义的沟通的人也会更健康。他们会常常记得与亲朋好友共同度过的美好时光,记得他们一同分享各自的爱好,一起去上厨艺课。在生活故事中投入更多自传式推理,构建更好的结构,也能变得更幸福。
除此之外,有限的证据表明,生活故事中积极特征的增加是先于随之而来的有益影响的,并非只是简单地反映生活正在变好的现状。不过,阿德勒和同事对此很谨慎,认为仍需进行更多的长期研究来确定其中的因果关系。

和他人进行有意义的沟通也会更健康 | Giphy
这是否意味着,如果你能够修改你的生活故事,比如学会从消极经历中看到积极的因素,你就可以培养出一个内心更强大、更健康的人格?
这个想法并不离谱。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学生志愿者被要求写下他们的故事,并让他们在故事中写出更多意义化历程的片段。(比如想一想某次让你最终变得更好的失败)
随后发现,与没有接受上述提示的对照组相比,这些学生志愿者对目标更加锲而不舍,即便几周之后,仍然表示出完成初始目标的意愿。研究人员总结道:“这些研究结果不仅可以证明个人叙事能够被塑造,而且还表明,改变思考和谈论重要生活事件的方式可以影响人的生活,让人向前看。”

看到重要事件好的一面会让人向前看 | Pxhere
正如哲学家所言,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其实是在构建属于自己的现实。你怎么看世界,世界就是什么样子。心理治疗师用这种自由解放的视角帮助人们摆脱特定的恐惧和焦虑。人生故事的研究结果让这一原则变得更普适——我们编撰自己的生活,从而塑造自己。
下次再遇到不顺心的事记得换个开心的角度想一想,整条街上最潇洒幸福的仔就是你了。

图 | Soogif
作者:Christian Jarrett
编译:八云
编辑:李子
编译来源:
http://www.bbc.com/future/story/20190523-the-way-you-tell-your-life-story-shapes-your-personality
一个AI
快讲讲你们最悲惨的故事,本AI帮你们积极滤镜一下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这是一条夸夸贴,大家可以来说说最近生活中的难处,AI已经准备好了一堆彩虹屁来夸你了~当然,各位看官也不要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辞,来夸夸楼上吧!
BTW,我们设置了小小的门槛,相信热爱科学的你肯定会通过考验!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在42秒内答对尽可能多的题,达到一定分数才可以加入,每24小时仅能答题一次。呼~深吸一口气,然后好好答题吧!


AI和同事们等你来玩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