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恰饭”,座头鲸竟然扑腾出了正弦运动
座头鲸(Megaptera novaeangliae)捕食,是自然界中一个颇为独特的景观。像这样,它们会喷出一圈泡泡,形成一个气泡网笼住猎物。

从空中看座头鲸的气泡网 | hawaii.edu

向上螺旋式地吐出一圈圈气泡 | Abdalla Mostafa et al.
而这只是它们丰富捕食策略之中的一种。
捕食策略丰富
作为须鲸科的一员,座头鲸没有牙齿,吃饭靠的是上颚那些梳子状的鲸须,以及下颌许多沟状的皮肤褶皱。
进食的时候,座头鲸会一次性含下一大口海水,下颌的褶皱扩张,可以帮助它们增加口腔的容积;然后,通过鲸须把海水滤掉,剩下的食物则吞入腹中——这种进食方法被称为“滤食性捕食”。

“嗷呜” | BBC

须鲸类动物的鲸须 | uk.whales.org
不过,这种捕食方式颇耗能量。如果这口海水里没什么可以吃的,那可就太不划算了。
为了增加食物密度,座头鲸有不少办法。例如开头所说的气泡网——它们有时还会团队合作,几头座头鲸一起,用气泡困住鱼群;

座头鲸花样游泳集体项目 | BBC
或者趁海鸟捕鱼时张大嘴巴,等着慌乱的鱼群自投罗网,撞进这个危险的“避难所”。

趁火打劫 | BBC
大鳍肢帮助捕食
座头鲸的鳍肢,大约占身体的 1/3 到 1/4;其他鲸豚类动物,一般只有 1/7。长长的鳍肢让座头鲸拥有更强的运动能力,加速更快,也更灵活。科学家猜测,这对鳍肢或许也可以用于捕食;不过,万一使用不当,它们可能也会增加阻力,成为座头鲸的阻碍。

座头鲸因而也被称为“大翅鲸” | Wwelles14 / Wikimedia Commons
以往对于座头鲸捕食的记录,大多是从船上拍的,侧面的角度不利于观察。这一次,来自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University of Alaska Fairbanks)的麦迪逊·科斯玛(Madison Kosma)使用无人机,直接从空中记录下座头鲸的捕食场景。
除了技术优势之外,研究者还有一个绝佳的场所——鲑鱼场。位于阿拉斯加东南部的一个鲑鱼场,每年春天都会向大海释放鱼苗,用以补充因过度捕捞而减少的鱼群数量。有几头座头鲸每年都会出现,定时蹲守开饭。这顿大餐,正好也是捕捉座头鲸进食的好机会。
通过视频记录,研究者发现,座头鲸果然会利用鳍肢来“恰饭”。
2016~2018年间,研究者一共有 27 天遇见了座头鲸 1 号。它使用“水平驱赶”的策略——先喷出一圈气泡,然后扇动左边的鳍肢,在水面上下做正弦运动,最后把鱼群赶进嘴里。
扇动鳍肢的动作,似乎延长了座头鲸的捕食时间。1 号座头鲸平均每次进食花费 8 秒钟,大概是之前记录的其他座头鲸的 4 倍。

1号座头鲸水平驱赶示意图:吐气泡形成第一道屏障(阶段A),鳍肢做正弦运动,建立第二道屏障(阶段B),成功吃掉!黄色部分表示猎物 | 参考资料[1]
2 号座头鲸,被记录到的捕食方式至少有三种,其中一种被称为“垂直驱赶”。布下泡泡网之后,把鳍肢举成V字型,把鱼群都“扒拉”进嘴里。
好玩的是,四次被记录到的“垂直驱赶”策略,都是在有光照的情况下进行的。研究者认为,它可能是利用鳍肢白色的一面来“反光”,把鱼群“晃”进自己黑漆漆的大嘴里。

2号座头鲸垂直驱赶示意图:改变鳍肢的角度,把猎物赶进嘴里 | 参考资料[1]
这项研究,最近发表在《皇家学会开放科学》(Royal Society Open Science)期刊上。不过,研究者只记录了两头座头鲸。如果想要了解得更多,我们还需要记录更多的数据。
参考文献
作者:麦麦
编辑:窗敲雨
一个AI
人类为了更好地吃饭,发明了煎炸煮烧火锅和外卖。

本文来自果壳,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如有需要请联系sns@guokr.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