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授权转载自:
鱼sir家长圈
这两年,有关小四门的中考讨论在家长圈热度很高,尤其是2023年北京发布了中考新政策后,取消小四门的传言就更多了。
2025年起,北京中考的计分科目减少至6门,包括语文、数学、外语、物理、道德与法治(变为开卷)以及体育与健康。原来的小四门不再计入中考总分,改为等级考试,以ABCD四个等级划分。是不是真的如网上部分博主所说的,给学生大大减负了呢?小四门这个词,流传最广的应该是北京中考的四门课:生物、化学、历史、地理。这四门为什么要加个“小”字,就是因为它们单科分值是80分,低于语数英三门的100分。不过我们看了下网上其他解读,发现小四门版本还挺多:综合来说,小四门并没有一个官方的定义,但家长们普遍把除了语数外体之外的中考科目,统称为小四门。主要有: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政治、道法。至于怎么组合,就看当地中考的规定了。别看这几门加了个小字,可过来人家长都告诉我们,一点不能放松。它们单科虽然分数低,加起来分值占总分的比重却不低,非常拉成绩。我们不止一次听到身边朋友说:“语数英因为小学一直抓很紧,上了初中没太大问题,结果初中成绩被拉开,却是因为小四门。”
因此,进入初中后,很多家长把“小四门”也抓得异常紧,孩子们则不堪重负。这次北京中考新政策把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改为等级考试,成绩不计入中考分数,考试科目总量直接从9门减少到5门。对孩子们而言,新政似乎导向“减负”,但如果仔细分析,好像又有点把问题留给将来解决的味道。我们看到网上有很多评论,说北京这一次改革是未来中考的风向标,其他省市也会慢慢跟上脚步。
一直以来,中考都是以市级为单位进行自主命题,每个省份的各个城市之间的录取模式、分数批改都有差异。尽管2024年多数省市开始落地统一命题,但从目前进度看,要全面实现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因此,家长们千万不要被网上的某些言论带偏了,觉得自己孩子马上也会迎来小四门的“免考”,因而对这些科目的学习掉以轻心。我们建议,家长们还是更应该关注当地中考政策,按照当地情况来规划孩子的小初学习。我们再大胆试想一下,即使未来小四门都不计分?那孩子是不是真的可以“放掉”了呢?这里,我们把眼光看得更远一点,把高考政策考虑进来,答案其实挺明显:小四门的地位,特别是物理、历史、化学这三门反而更需被重视。目前我们国家推行的新高考政策有两种情况:3+3模式和3+1+2模式。第一个“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科目考试参加统一高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第二个“3”指的是: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浙江多一门技术),考生必须从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以赋分形式计入总成绩。
目前采用3+3模式的省市有:浙江、上海、北京、山东、天津、海南。“3”指的是:语文、数学、外语,这三门科目考试参加统一高考,由教育部考试中心统一命题,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1”指的是:物理和历史,考生必须从物理和历史两个科目中选择一科,由各省自主命题,以原始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2”指的是:考生从化学、生物、地理和政治四门科目中选两门,选考由各省命题,通过等级赋分的方式,将赋分后的成绩计入考生总成绩。
各位家长可以参考下表,看看自己所在省份是哪种新高考模式。不出什么意外的话,短期内后面加入的省份新高考模式都会是“3+1+2”。既然如此,对于大部分省市的考生来说,物理和历史,二选一,决定了大学所报专业的文理科大方向。而剩下的几门科目中,化学又比其它科目的“含金量”更高一些,原因如下。理论上高考(3+1+2)可选的三科组合有12种,即:但从各大省市高校实际的招生要求来看,很多专业都限定了选课要求。
从这些表里,可以看到,没有科目要求的专业大约在45%左右,需要物理和化学两个科目的专业高达45%。也就是说,如果不选物理、化学,可能就会被将近一半的专业拒之门外。想必家庭不太能接受这样的结果。这种情况下,如果在初中,对物理化学没有一定程度的学习,或者打好基础,也许不影响中考成绩,但到了高中可能就要“吃苦”了。同理,如果是坚定选择文科的家庭,最起码,初中的历史就得好好学。当前,理工科专业,物化生、物化地的组合覆盖范围最广,可报95%的专业。所以,从学业的功利角度说,如果初中真的因为小四门不计入总分,就不好好对待这些科目,那到了高中,孩子们是不是相当于零基础学习呢?所以,即使是已经取消小四门的北京考生,这些科目也不是说放就能放的。从现行中高考政策出发,家长和孩子,其实比原来需要更早确定文理科倾向,提前为选科作准备。中考高可能离大家还很远,我们也不必在孩子小学阶段就去预判好未来的文理科学习。小学阶段的重点是,让孩子多维度去接触这些学科,从绘本、记录片、工具等中启发学习兴趣,避免直接上了初中就开始课本的学习。这样,孩子们可以更早发现自己的学科兴趣,更早地积累学科素养,不至于到了初高中选科时匆忙做决定。
我们把这些“小四门”科目做个分类,大致可以分成两类:理科思维类的科目,不用一下子上理论研究,更不要买本习题册去刷题,而是注重生活现象的观察,多让孩子去做些生活小实验。博闻强记类的科目,更接近通识教育,和生活日常的关联也更大,对于小学阶段的娃来说,学习理解难度小,容易入门。如果孩子对地图和旅行感兴趣,可以从地理开始;如果孩子喜欢听故事、看绘本,可以从历史开始;如果孩子对自然现象和动物植物感兴趣,可以从生物开始;道法则可以贯穿在孩子的日常生活中进行教育。- 纪录片:《我的牛顿教练》《爱因斯坦大脑的秘密》《神奇的费曼先生》《改变世界的方程式》等;
- 书籍:《薛定谔的小猫》《物理世界奇遇记》《平行宇宙》《那些让人古怪又让人忧心的问题》《迷人的材料》等。
- 纪录片:《门捷列夫很忙》《美丽化学》《超级元素的秘密》《化学有秘密》等;
- 书籍:《化学超有趣》《化学与人类》《名侦探之化学探秘》《火焰中的秘密:没有方程式的化学书》等。
- 纪录片:《航拍中国》《地球脉动》《地球的力量》《寰宇轨迹》等;
- 书籍:《希利尔讲地理》《写给儿童的中国地理》《我的第一本地理启蒙书》《这里是中国》《北斗地图册》《透过地理看历史》等。
- 利用工具:中国历史长河图、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时间对照图、博物馆等;
- 纪录片:《中国通史》《如果国宝会说话》《河西走廊》《西南联大》《世界历史》《大国崛起》等;
- 书籍:《林汉达历史故事》《写给儿童的中国历史》《讲给孩子的中国历史》《希利尔讲世界历史》《全景中国史》《历史的温度》《少年读史记》等。
- 纪录片:《超级巴斯德》《生命的起源》《奇妙的生命》《细胞战场.人体微观世界》《肠子的小心思》《工作细胞》《人体的奥秘》等;
- 书籍:《植物的战斗》《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生命的秘密》《身体的秘密》等。
- 纪录片:《创新中国》《大国外交》《大国崛起》《大国建造》《货币》等;
- 杂志/书籍:《阳光少年报》《看见》《人民日报带你读时政》等。
作者丨鱼Sir家长圈(ID:fishsiredu),《自驱娃养成手册》原创团队,主理人鱼Sir,一位爱评测/码字的人类高质量二宝爸,致力于让家长们买得对,用得好,花得少!
本文审核专家丨徐志伟,全国TOP10重点中学校外科技辅导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