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35
需用时 03:28
为什么有些人撒谎不脸红?

经验说:厚脸皮是骗子的通行证。

实验说:骗子先从自欺欺人开始的,他们不是不会内疚,而是善于给自己找借口,进行“道德推脱”。

为什么有些人撒谎之后可以若无其事?是经过深刻反省后并准备痛改前非呢?还是由于虚假同感偏差,产生“人人皆说谎”的信念,因此觉得无所谓了呢?心理学对说谎的研究表明,人们利用“道德推脱”来让自己的说谎行为不影响心中的自我形象。

道德推脱是什么?

道德推脱(moral disengagement)是认知失调理论(详见: 5•21世界末日虽没来,信仰仍然不动摇想收买人心?请遵守低价策略 )在道德心理中的一个运用。认知失调理论认为,当人们做了一件与自己信念不符的行为后,因为自我概念受到威胁而产生焦虑和不适。为了让这种失调产生的不适消失,人们通常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或者态度,让行为与信念重新达成一致。

而道德推脱正是人们做了一件违背自己的道德信念后,通过调整自己对事件的态度来维护自己积极形象的手段。比如从小立志要做一个诚实的人,却为了找一份好工作而制作假学历,然后自欺欺人说自己其实具备了这个能力,只是万恶的高考不给机会。(详见: 唐骏,自欺欺人的谎言信徒

不少研究表明,通过测量个体的道德推脱的水平可以预测未来的道德行为。比如,道德推脱水平高的儿童,做出攻击行为的比率也更高。最近哈佛大学心理系的丽莎•L•舒(Lisa L Shu)等的研究表明,道德推脱不仅是一种个体的特质,而且还具受到环境和行为的影响。

撒谎引发道德推脱

在舒博士等人一个实验中,首先让大学生填写一份夹杂道德推脱题目的问卷,然后让他们进行10分钟的无关任务以防止他们记住道德推脱的题目。接下来,研究者让这些大学生想象其中一部分想象自己在某一情境中表现得很诚实,而另一些学生则想象自己在该情境中进行了欺骗。

想完之后再次填写的道德推脱问卷表明,想象说谎行为影响大学生道德推脱水平:想象自己很诚实的人道德推脱水平下降;而想象自己说谎的人,则表现出了道德推脱水平的明显提高。也就是说,即使是想象中的欺骗,人们也愿意通过道德推脱来减少自责。

/gkimage/m2/wn/e5/m2wne5.png

图1 想象说谎前和说谎后道德推脱水平的变化。想象前,两组参与者的道德推脱水平没有明显差异,想象自己诚实之后的人更“有担当”,而在想象中撒谎的人则变得更“推脱”。

撒谎引发遗忘

真的撒谎后,人们会不会进行道德推脱呢?舒博士等人给大学生制造了可以撒谎的情境,引诱他们撒谎。在这个实验中,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在4分钟内进行一项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内完成的数字任务,而实验人员会根据他们报告的成绩来给予报酬。

在进行数字任务前,一部分大学生先阅读一个《诚信保证书》。然后读过保证书的学生和未读过保证书的学生再分别被分成两组,被分配到两种条件下进行数字任务。一部分没有机会说谎,他们报告的成绩要经过核实后才给报酬;而另一部分则有机会说谎,他们只需要自行报告即可,全凭自觉。

重要的一步来了,在参与者报告完成绩之后,实验员又给他们进行了个测试,考考这些人对《诚信保证书》还记得多少。

不出所料,在有机会说谎的条件下,由于没有任何监督,大学生表现出了更多的不诚实行为他们自报的成绩比控制组的要高出许多,同时道德推脱分数也更高。记忆检测的结果则更有意思:有机会说谎的大学生组对保证书的细节记忆更不准确。

但是没有任何监督不代表一定说谎了,也许是因为没有监督,所以对保证书细节记忆不准确?在进一步的实验中,实验者在增加了一组大学生,让他们阅读《诚信保证书》并签名,然后将他们分配有机会撒谎和无机会撒谎两种条件下。这些都跟以前一样,不同的是实验者们暗地里确定出了那些作弊的参与者。比较说谎与未说谎学生对《诚信保证书》的记忆结果,再次验证了撒谎者选择性遗忘更多的结果。

我是个爱说谎的诚实人

虽然说谎违背了自己的道德原则,但是我们还是找到方法来调整对自己的认识与评价,并不会因此否定自己诚实的形象,而是选择性地遗忘事实,或者调整对行为的道德判断标准。这样一来,即使做出不道德行为,人们也可以完全没有愧疚感。

这个研究似乎向我们揭露了人类的厚颜无耻,但其实它也展示了人们内心中阳光的一面:那些阅读过诚信保证书的大学生比没阅读过的大学生在有机会说谎的情况下,选择说谎的人更少;在诚信保证书上签过名的人则几乎没有说谎(说几乎是因为22个参与者里还是有1人说谎了)。

这些有机会说谎但坚持不说谎的人,道德推脱水平最低,对诚信保证书的记忆也是最好的。这可能提供了一个减少说谎的方法:签个诚信保证书!

编辑的话

为什么保证书有“保证”不说谎的效果呢?这是心理学上的“自我一致性”原则,人们倾向于遵守自己做出的公开承诺。
/gkimage/k4/kl/68/k4kl68.png

图2 各条件下大学生的道德推脱水平

Shu, L. L., Gino, F., & Bazerman, M. H. (2011). Dishonest Deed, Clear Conscience: When Cheating Leads to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Motivated Forgett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37(3), 330-349. doi: 10.1177/0146167211398138

杨继平, 王兴超, & 高玲. (2010). 道德推脱的概念、测量及相关变量. 心理科学进展, 18(4), 671-678.

怎样加入心事鉴定组?

The End

发布于2011-07-01,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hcp4715

社会认知神经科学控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