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9
需用时 03:01
吃糖也能high?

糖果high(sugar high或sugar rush)常被用来形容食用或饮用大量含糖食物或饮料后,短时间内出现的亢奋症状,对儿童的影响最为明显。但是,这两个词都并非科学术语,在相关研究中,研究人员一般表述为“糖摄入对行为的影响”或者“糖与儿童亢奋行为的关系”。

糖摄入影响儿童行为吗?

20世纪70年代,有一些横断面研究[注]倾向于表明糖摄入与儿童的行为有关,引发了人们对饮食与行为关系的强烈关注。有研究者记录了28个4-7岁患有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的儿童1周内的饮食,同时观察他们的行为,得出的结论是这些孩子摄入的糖越多,就越表现出越多的亢奋行为[1]

但这个实验一直都在被质疑,除了实验记录中对孩子的表现都是描述性的、没有量化指标等之外,最关键的一点是,横断面研究主要的局限性就是它不能证明因果关系,也就是说这项研究不能说明究竟是患有ADHD的孩子对含糖高的食物更偏爱,还是食物里含糖多造成了他们的亢奋[2]

到了1995年,沃尔赖奇(Wolraich)医生团队,对1982-1994年这12年间有关糖摄入对儿童的行为及认知影响的文献做了一个荟萃分析(对具有相同研究目的、相互独立的多个研究进行定量合并和综合分析),并将其发表于国际著名医学期刊《美国医学会杂志》(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JAMA)上。

他们从众多的文献中筛选出了16篇满足以下4个条件的文献。

(1)受试者摄入已知剂量的糖; (2)设置对照组,对照组使用安慰剂(人工甜味剂); (3)双盲实验:除实验设计者外,受试者(儿童)、受试者父母及实验操作人员均不知哪些儿童摄入的是糖,哪些摄入的是安慰剂; (4)统计结果能够用来分析因变量的效应值。

这16篇文献中包含了23个独立实验,在这些实验中,儿童被给予糖(多是蔗糖)或安慰剂(如阿斯巴甜)一段时间后,研究人员对其行为进行了观察和测定。沃尔赖奇等把这些实验的结果综合起来进行了分析,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糖不会影响儿童的行为表现或认知能力[3]

都是期望效应惹的祸?

虽然科学实验们说糖与儿童亢奋行为没有关系,“sugar high”并不存在,但是父母或老师关于吃了过多甜食的孩子表现得格外high的报告层出不穷,也有人认为成人也会经历sugar high,甚至在经典美剧《老友记》(Friends)中编剧就曾让罗斯经历过一次(S9E19)。难道科学结果和人们的经验观察之间真有这么厚的墙?

1994年胡佛(Hoover)和米利奇(Milich)2人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实验,验证大众所认为的糖对儿童行为产生副作用是不是和父母的期望有关[4]。他们通过在报纸上刊登广告的方式招募到了31名5-7岁的男孩和他们的母亲作为实验对象,这些母亲都很确定地认为自家孩子的行为具有“糖敏感性”。

实验人员将这些母子组合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然后给孩子们发了甜味的饮料让他们喝下,对于实验组,他们告诉母亲给孩子的饮料中含有大剂量的糖,半小时后这些糖将开始发挥“糖效”,同时告诉对照组男孩的母亲给孩子的饮料中只含甜味剂阿斯巴甜而没有糖。但实际上,所有的孩子接受的饮料中都只含有阿斯巴甜。然后实验人员让这些母子在一个装了摄像机的房间里进行亲子互动的玩耍活动,活动结束后让母亲填写一份关于孩子表现的问卷。

问卷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母亲普遍认为孩子表现得过度活跃,录像也显示,实验组的母亲在活动中表现出了过度关注,对孩子过多地管束和责备。她们的期望影响了她们的认知行为以及她们与孩子的交流方式。

沃尔赖奇(Wolraich)等在综述的最后尝试着分析了一下原因,他们认为,孩子生性贪玩,他们在生日、聚会这样的场合本来就比较容易兴奋,而且这样的场合之下一般都会有糖果和蛋糕这样的甜食,所以父母容易认为孩子过于亢奋的行为是吃了甜食引起的,再加上坊间流传的“吃糖会引起sugar high”,使得父母的这种观念不断加深。

众所周知,儿童吃糖太多会引起诸如龋齿、肥胖等问题,但一码归一码,正如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所总结的:“没有客观证据表明糖显著地改变儿童的行为和认知表现,为了试图控制孩子的行为而限制他们的糖摄入量是不合适的。如果孩子出现了行为问题,重要的是确认究竟是什么原因,并寻求既有的和严格建立起来的干预措施来治疗” 。

[注] 横断面研究:在某一特定时间对某一定范围内的人群,以个人为单位收集和描述人群的特征以及疾病或健康状况,它客观地反映了这一时点的疾病分布以及人们的某些特征与疾病之间的关联。
参考文献:  
[1] RJ, P., R. WA, and H. E, - Dietary correlates of hyperactive behavior in childre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1980. 48(6): p. 760-9.
[2] DA, K., S. FH, and G. HA, - Hyperactivity: is candy causal?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 1996. 36(1-2): p. 31-47.
[3] ML, W., W. DB, and W. JW, - The effect of sugar on behavior or cognition in children. A meta-analysis. JAMA, 1995. 274(20): p. 1617-21.
[4] DW, H. and M. R, - Effects of sugar ingestion expectancies on mother-child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Abnormal Child Psychology, 1994. 22(4): p. 501-15.
The End

发布于2012-03-16,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月月

食品科学硕士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