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5
需用时 03:48
谣言面前,真相也投降
不要浪费时间说服顽固分子,因为你的每一句辩驳打入他们耳中都会成为他们支持自己的证据。就像没有射出的子弹,反而伤了自己。这种相反观点反而让原观点更根深蒂固的现象就是“逆火效应”。

心理学博客“其实你没那么聪明”(You are not so smart)博主大卫•麦克雷尼(David McRaney)向人们揭示:你没那么聪明!没那么理性!

有些小报整天盯着名人隐私,炮制花边新闻博取眼球;而大部分严肃的媒体更看重新闻的真实性,只公布经得起推敲和有可靠来源的消息。但再严肃的报纸也可能犯错误,因此,注重口碑的报纸角落上经常会登出一栏勘误:更正之前报道的谬误,向读者致歉。

但最近的发现可能让勤勤恳恳的新闻工作者失望:读者们对 “勘误”并不领情。对错误的纠正反而会使人们对之前的信息更加坚信不疑。

“谣言粉碎弹”可能被大脑“逆火”

2006年,密西根大学的布伦丹•奈恩(Brendan Nyhan)和乔治亚州立大学的杰森•雷夫勒(Jason Reifler)进行了一项实验。他们伪造了几则政治新闻,然后请来一批实验对象,先请他们阅读这则伪造的新闻,然后再给他们阅读真实的消息。例如,第一则新闻是美军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而第二篇真实的消息是美军在伊拉克什么也没发现。实验对象中那些反对战争的人往往不认同第一个消息,而更倾向于相信第二则报道;而那些支持战争的参与者则相信第一则报道的叙述,而对第二篇消息嗤之以鼻。这个结果并不是什么新发现,而值得注意的是,那些支持战争的人在阅读完美军没有在伊拉克发现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报道的时候,他们反而更加相信第一则假消息了。

研究人员随后又在别的话题上进行了类似的实验。结果又一次发现,如果更正的消息与人原本的看法相违背,它反而会加深人们对错误信息的信任。更正信息就像是一把逆火的枪,没能射出子弹,打中谣言,却让真实的信息更加没有市场。

当大脑接受了一个信息后,便会本能的捍卫它不被其他与之相斥的信息所侵犯。例如证实偏见(confirmation bias)会在使你在主动寻找信息时选择与自己观点相同的,无视与自己观点相斥的(详见:《 “绿坝娘”就在你脑中 》);逆火效应(the backfire effect)则是在人被动接受信息轰炸时保护自己的既有观点不受外来信息的侵害。慢慢的,逆火效应会让你对自己的怀疑越来越少,把自己的看法当做是理所当然的事实。

真实性不重要,只要它符合我们的口味

1976年,里根在竞选美国总统的时候经常提到一个芝加哥女人长期利用社保制度漏洞骗取钱财的故事。里根说,这女人有80个江湖化名,30个假地址,还伪造了12张社保卡,用来领食物救济,骗取多人份的医保等等社会保障,大挖资本主义墙角。这位里根口中的“社保女皇”成为了人们议论的焦点,引发了持续30年的各种话题。然而,这“社保女皇”的故事纯属瞎编,美国当然也有人喜欢占政府的便宜,但没有一个真实存在的女人符合里根的描述。经过时间的流逝与真相的揭露,依然有很多人对此信以为真。人们依然经常提到这个不劳而获的女人的例子来为辛苦劳动的广大美国人民鸣不平,尽管事情的真相只需要点击几下鼠标便可以知晓,但谎言却仍是大有市场。

心理学家说,这样的故事就像剧本一样。我们可以决定安排剧本的情节按照自己的喜好发展。人们接受信息不是看其真实性,而是看其合不合自己的口味。虽然《华氏911》的导演迈克•摩尔(Michael Moore)抨击各种黑幕的纪录片大有市场,但是对他的影片嗤之以鼻的也大有人在。人们看完一则新闻或是一部纪录片后,倾向于关注自己希望看到的内容,总结出自己希望得出的中心思想,早已不是电影本身。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奇怪、荒诞的理论会拒绝科学、理性和事实。你越是和那些伪科学拥趸讲科学,他们越觉得你是欲盖弥彰;你越是和愤青讲理性,他们越是觉得你是卖国贼。同样的,你也永远不可能在网上赢得一场口水战。你越是引经据典,摆事实,讲道理,就越是让电脑另一头的家伙更确信他的观点;同样的,你也会对对方的数据和论证作出类似反应,结果是双方都不肯退让,越来越顽固不化,谁都说服不了谁。

我们在不同意的信息上花费更长时间

你是否留意到,面对赞扬时,你往往不太在意;而受到批评时,却令你却十分沮丧?千万句马屁拍都拍得不痛不痒,但一句“你可真够笨的”却使人郁闷好几天。

对这种现象的一种解释是,你会在你不同意的观点上花费更多的时间。和自己既有观点相符的信息就像蒸汽一样蒸发了,而那些挑战我们既有观点、威胁到自己的世界观的信息会引起我们更多的注意。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这种特性经过长期进化形成。我们的祖先需要对各种负面刺激做出及时的反应,否则可能会危及生命,而那些对负面刺激不够敏感的人类则无法继续生存。

当你收到一条负面的评论、偶像被人诋毁、观点受到挑战,你便开始搜集数据,寻找信息,试图找到对方的弱点将其击破。在此过程中,你的脑中会形成新的神经连接,令原本的观点会变得更加坚定。

心理学家丹•吉尔伯特(Dan Gilbert)在纽约时报上说:当我们站在体重计上发现一个令人惊恐的数字时,我们会跳下体重计然后重新站上去测量一遍,以防我们读错了数字或是站上去的姿势不对。当体重计上的数字相当令人满意时,我们会心满意足的去洗澡。我们会毫无保留的接受那些讨好我们的信息,而对那些与我们预期不相符的信息追根刨底,甚至编造一个令自己满意的结果。

请继续阅读 你不可能成为一个死理性派

 

来源: the backfire effect

怎样加入心事鉴定组?

The End

发布于2011-07-21, 本文版权属于果壳网(guokr.com),禁止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果壳

举报这篇文章

弯兔123

心事鉴定组特约翻译

p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