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79
需用时 04:33
叶涛:把看天吃饭的焦虑,变成 “靠天吃饭”的底气

云南,种咖啡的农户,总得看天吃饭。

突如其来的霜冻,又或是迟迟不来的雨水,都会影响产量。

要抵御日益频繁的天气灾害,农户能做些什么?

 

看天吃饭的咖啡农户

2023年8月,当叶涛团队深入云南主产咖啡的四个州市,面对种植咖啡的农户,提出了这个问题。

大部分人的回答都是——跟亲戚朋友借钱渡过难关。

而抵御风险最常见的途径——保险,反而很少有人提及。这并非是因为当地农户对保险不了解,事实上在中国,玉米、小麦这些主粮作物,早可以通过农业保险获得保障。

然而,传统农业保险理赔流程复杂、核查成本高,难以覆盖咖啡这种非主粮作物,尤其是云南这种以小农户为主的种植结构。

咖啡并非云南的传统作物,自上世纪90年代推广种植以来,至今仍呈现“零散化”特征。农户平均种植面积只有1~2亩,而且大多分布在山地丘陵地带,地块零散、山路崎岖。保险公司要派人实地核查,花费甚至可能高过保费。

更大的问题在于,一旦灾害波及范围广,比如整县遭遇霜冻或干旱,保险公司人手根本不够用。一个县的保险部门,农险岗位可能仅有两三个人,面对上万农户,挨家挨户去田间地头核查,根本跑不过来。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为这样的小农户提供传统农险,很有可能是赔本生意。因此在传统农业保险体系中,小农户往往是最难被覆盖、也最容易被忽视的那一群人。

结果是,越是承受不起风险的中小农户,却越难获得保障,也更缺乏抵御极端天气的能力。

 

为小农户量身定制一份新保险?

叶涛团队尝试打破这个困局,他们提出了一个新思路:天气指数保险。

这种保险不依赖实地查勘,而是直接用气象数据判断是否理赔。

比如,约定某地冬季最低气温如果低于4℃,就开始赔付;气温越低,赔得越多。

如此一来,既减少人力成本,又缩短理赔周期。保险公司看的是气象站数据,农户也能查,透明而公平。

天气指数保险本身,并不是一个新鲜事物,但在中国还没有人将它用到咖啡种植产业。

因此,要设计出一份靠谱的咖啡天气指数保险,一切都要重头开始。

 

找出咖啡最怕的天气

叶涛团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调查清楚:云南咖啡到底怕什么?

为此,叶涛团队走访了云南所有咖啡产区,访问农户、政府机构,翻阅过去十多年的历史记录,,最终锁定两大“主犯”:花期干旱与成熟期冷害。

咖啡在花期非常敏感,此时如果遇到干旱,可能会导致花蕾的脱落或者不能授粉、不能坐果,影响当年产量。

在成熟期,咖啡果又容易受到冷害侵袭。一场霜冻,啪,红红的咖啡果就会被冻住,等冰化了,温度回升,果子就会萎缩、干瘪,无法再售卖。

 

从极端天气,到数据指标

找到了“主犯”,还要把它们转化成能反映出真实损失的指标。

叶涛解释:“冷害和干旱会对咖啡产量产生影响,这是我们通过调查获得的知识。但接下来,我们要利用数学和统计,把这些经验转化成一个可以客观观测、可以被发布的数据指标。”

他们调取了过往多年的气象数据和产量记录,通过统计建模,筛选出一系列可能的候选指标。“学术上可选的指标很多,我们会先‘海选’一轮,再不断迭代验证。”

最终剩下3~5个候选指标,表现都不错。要怎么选?

“这时候我们就走群众路线。”

群众路线,首先是指标的广泛认可度。比如国际上常用的指标,或是权威机构普遍采用的,接受度会更高。

其次,指的就是农户的接受度。许多指标在学术或保险行业内部完全没问题,但对农户来说难以理解。

比如常用来衡量冷害的一个指标是寒冷度日(CDD),在针对咖啡冷害的应用场景里“指的是低于12摄氏度以下气温的负积温累计值”,这个说法对研究人员来说没问题,但对农户就很难解释清楚。

最终团队选择了相对直观的极端最低气温(TNn)。在和农户解释时,可以直接说:“就是冬天最冷那天晚上的最低温度,低于4℃多少度,就对应赔付多少。”

干旱方面,最终选定的指标是饱和水汽压差(VPD),它衡量的是大气的干燥程度,是指在一定温度下,大气中理论上能承载的水汽量与实际水汽量之间的差值。

听起来复杂,但保险公司基层有巧妙的解释方式——“你早上站在地里,空气是湿润还是干燥?”

与TNn不同,VPD反映的是整个花期的干旱过程。农作物能忍受几天轻度干旱,但如果连续几十天不下雨,就会影响花开和结果。VPD正是量化这种持续干旱的关键工具。

等到花期结束,保险公司依据权威气象站的全年数据,判定赔付金额。农户也能自行查阅,数据来源公开透明,不依赖保险公司的“口说无凭”,信任度自然也更高。

 

保得起、赔得出,还得有人买单

有了科学又易懂的指标,就能直接推出保险产品吗?

事情没那么简单。叶涛说,作为研究者,产品设计的过程,就像扶着一个刚学走路的孩子——左右都不能撒手。

“我们当然希望赔得多一点,这样农户能得到更多保障。但赔得多,保险公司就不敢承接。赔付太少,又没人买。”

最终他们采取了一个“阶梯式”的赔付结构。最低档容易触发,赔得少,让农户感受到“保险在起作用”。中档,当灾情稍重,赔得就更多。

最高档是极端灾害,赔付可达1000元/亩甚至更高,但触发概率相对小很多。

这样一来,既提升了农户的参与意愿,也避免了试点第一年就赔穿、保险公司次年退出的“断档风险”。

同时,监管部门也提出要求,最低档的赔付,不能是必然被触发的,团队不得不一再平衡赔付触发概率与保额设定。

 

第一年的“赔”,让保险活了

2025年春天,这款保险的试点,在云南正式上线了。

很巧,也很关键,这一年真遇上了春旱。VPD指标达到最低赔付线。6月17日,保险公司主动联系农户,农户收到了第一笔赔款。

叶涛说:“这一赔,这个产品就活了。”

并非说赔钱就是好事,而是产品从设计到理赔的完整链条走通了。第一年的触发尤为重要,因为一旦没赔,农户可能就认为保险没用;一旦赔太多,保险公司又可能退出。

只有两边都“走过一遍”,双方都觉得“行得通”,这个产品才有第二年、第三年的可能。

 

从云南到遥远的埃塞俄比亚

但这份保险的意义,不止在云南。

在非洲的埃塞俄比亚,咖啡同样是一项重要的生计作物。这里的小农户也面临类似的困境:种植规模小、收入不稳定、天气越来越难预测,而覆盖广泛、赔付高效的农业保险几乎空白。

2025年,叶涛团队带着中国的天气指数保险方案,走进埃塞俄比亚。

当然,并不是照搬。相比起云南,埃塞俄比亚没有统一的气象监测网络,语境、体系、接受度也全都不一样。叶涛团队必须与当地研究机构、保险公司紧密合作,从头设计指标,重新调整模型,寻找合适的落地路径。

尽管挑战重重,但目标始终没有变:为看天吃饭的小农户,设计一份他们用得上、看得懂、信得过的保险。让他们在无情的风雨面前,多一份“靠天吃饭”的底气。

(感谢盖茨基金会对本内容的支持)
The End

举报这篇文章

果壳说

果壳作者

pic